南京:“科教名城”邁向“科創名城”

????2017年9月8日,參觀者在南京舉行的軟件產品和信息服務交易博覽會上觀摩大數據信息應用展示。新華社發

????近日,南京市正式下發《關於加快建設國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每年專門安排1.5億元扶持國傢“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同時提出多項舉措推動科研人員、大學生創業。

????南京,一座擁有53所普通高校的科教名城,也是全國唯一的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如何有效撬動科教資源,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是擺在其面前的一道油煙處理機價格重大課題。

????為集聚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南京祭出“組合拳”:2011年推出“南京創業人才321計劃”,成功集聚300餘名國傢“千人計劃”專傢;2012年推出“科技九條”,允許科技人員離崗創業保留身份職稱,開國內先河;2017年出臺人才安居辦法,創新推出共有產權房等多項人才安居保障……

????如今,有形的制度體系創新逐步轉化為競爭優勢。數據顯示,南京2016年吸納外來科技創新項目在本地轉化後創造的價值達到500億元,在副省級城市中排行第一。從“科教名城”邁向“科創名城”,南京正穩步前行。

????●王芃琹?何帆燕

????1?三組數據

????描繪蓬勃的創新圖景

????2017年末,凌冽的寒風吹過秦淮河畔。與低溫天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京招商引資的火熱態勢。

????總投資136億元的晶能新能源智能汽車制造項目在南京破土動工;全球最大的芯片設計自動化企業美國新思科技區域總部宣佈落戶江北新區;首期投資100億元的格力中央空調智能制造基地落戶江寧高新區;阿裡巴巴決定在寧打造江蘇總部;科大訊飛決定在寧設區域中心……

????接踵而至的大項目,成為南京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數據顯示,2017年1—10月,南京全市固定投資5178.88億元,同比增長14.2%,在江蘇省十三市中繼續保持總量第一。

????受到眾多行業龍頭企業青睞,南京強勁的創新能力是重要原因。日前,31個新型研發機構項目集中簽約落地南京。“南京有眾多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為我們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撐,對於未來發展,我很有信心。”德國國傢微系統傳感器研究院院長托馬斯·奧特萊普說。

????作為科教資源高地,南京聚集瞭53所高校、600多傢科研院所,在校大學生80多萬。最高峰時,江蘇省內90%的院士都匯聚於此。

????顯然,多元化的人才結構及相對可觀的人才數量,為南京註入瞭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一般而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是衡量地區科研產出質量和市場應用水平的綜合指標,也是反映科技創新水平的主要指標。南京市科技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南京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0.6件,比上年增加7.5件,繼續穩居全省第一。同年,上海為35.2件、武漢為23件。

????在發揮科教人才資源“先天優勢”的同時,近年來,南京全市的研發投入強度持續增高。該市統計部門數據顯示,2016年,南京全社會R 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為320.34億元,比上年增長3.7%,較2012年(209.07億元)增長100多億元。

????其中,企業在科研創新工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數據顯示,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科技研發中,有R D活動的企業占比達39.95%,在我國12個GDP超萬億城市中排名第二。

????此外,一組針對南京企業傢對創新認識的調查顯示,有34.3%的受訪者認為創新對企業生存和發展起瞭重要作用;另外,有64.7%的南京企業制定瞭未來創新戰略目標。

????可以預見,在南京的創新版圖上,企業的身影將日益活躍。

????2?靜電除油煙機價格一字之差

????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

????從“科教南京”到“科創南京”,一字之差的背後,是一座城市實現從要素驅動轉為創新驅動的奮鬥史。

????在改革開放初期,南京工業化水平不高,改革力度不夠大,處於“初步嘗試創新”階段。進入20世紀90年代,大量湧入的外資企業帶來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南京由此邁入“跟隨模仿創新”階段。

????時間邁入21世紀,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區域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南京抓住以“知識經濟”為特征的歷史機遇,大力推動並出臺一系列政策,從此邁入“努力自主創新”階段。

????在此過程中,如何將“藏在深閨”的科教資源轉化為“生產力”,是南京發展創新型經濟的破題關鍵。

????2009年,南京獲批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傢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2012年,該市推出“科技九條”,瞄準“科技創業者身份的後顧之憂”“科技人員與科研成果的市場價值最大化”等科技體制改革難題。“當中部分條款力度突破瞭當時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例如科技人員離崗創業,3年內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職稱等。”南京市科委科技成果與產學研合作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此後,南京相繼發佈瞭《促進技術轉移條例》《關於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市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當中涵蓋不少創新舉措。

????例如,《促進技術轉移條例》中提出,要建設區域性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要加快科技成果信息匯集與開放,形成一批“科技成果包”等多項任務;鼓勵高校院所設置技術轉移崗位等。“高校技術與企業需求之間似乎隔著一道鴻溝,政府必須在中間‘架橋’。”上述負責人說。

????“產學研深度結合機制有待突破,這是南京科技體制綜合改革面臨的難點之一。”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蔣伏心如是說。

????去年9月,南京啟動實施“兩落地一融合”,即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工程。

????“推動‘兩落地、一融合’,關鍵是用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打造充滿活力、更具競爭力的創新生態鏈,讓創新創業在南京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成功更容易。”南京市有關負責人說。

????該項工程啟動兩個月後,首批31個新型研發機構項目正式落地。作為31個新型研發機構之一,在去年12月的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清華南京智能制造研究院便“閃亮登場”。“股權分配已完成,12月底註冊完畢,預計2018年就能孵化和聚集一批智能制造相關企業。”該研究院總經理何斌說。

????3?校企共舞

????催生城市發展新動能

????如今,南京正著力實施“121”戰略——建設一個名城,即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打造兩個中心,即綜合性國傢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構建一流創新生態體系,把南京建成“最鼓勵創新、最適合創新、最具創新創業活力”的城市。

????在此過程中,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校企高效對接,成為重要一環。

????2017年9月18日,國內首傢面向高校的中高知識產權運營交易平臺正式入駐南京江寧開發區。該平臺由南京理工大學、國傢知識產權出版社等多傢單位共建。

????“這是國內首傢高校知識產權運營交易平臺。馬雲通過平臺賣商品,我們通過平臺賣專利,為全國高校服務。”南京理工大學高新技術研究院院長、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小緒說。

????進入該平臺首頁,“專利超市”4個字十分醒目。按國民經濟分類、LOC分類、IPC分類等方式,“超市”將各類專利分門別類擺放在相應“貨架”上,供需求方篩選。

????“我們扮演的就是‘紅娘’的角色,讓校企兩端能快速、精準匹配。”王小緒說。截至去年9月,已有20多所高校加入該平臺,集聚高校專利超50萬件,有意加入該平臺的企業已達2萬多傢。

????南京理工大學的探索,正是南京眾多高校推動產學研合作的縮影。

????去年1月,東南大學啟動“科技成果增值工程”。“簡而言之,就是將實驗室成果收集起來,發現其中的高價值成果,同時,引入風投資金,進行二次開發,實施進一步的專利保護。”東南大學科研院常務副院長孫嶽明透露,目前被納入“科技成果增值工程”的項目已超過10個。

????當高校科研機構主動出擊之時,在寧企業紛紛尋求產學研合作,以提升自身競爭力。

????作為一傢國傢級高新技術企業,南京星喬威泰克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便與南京工程學院成功“牽手”,實現多次技術躍遷。

????星喬威泰克的主營業務是汽車車身及底盤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與生產,近3年實現累積銷售逾20億元。“最近,我們正著力研發生產強度級別達1900MPa級產品,目前該項目處於小試階段。”該公司技術與市場副總經理李琦說。

????南京工程學院材料工程學院院長王章忠介紹,該項技術研發的主體仍是企業,而高校將在理論認證、模具設計、實驗等方面提供支撐。“該產品一旦進入量產階段,就可填補我國在這一技術領域的空白,達到世界頂尖水平。”他說。

????■案例

????白下高新區:

????借力“軍民融合”機遇佈局科創新優勢

????為“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提供數據安全支撐的南京壹進制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壹進制”)棲身於南京白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下簡稱“白下高新區”)。

????白下高新區是坐落在南京主城唯一的省級高新區,位於紫金山麓、大學城旁,僅2.14平方公裡大小,園區聚焦以雲計算應用與服務、智能交通為重點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產業主導方向,積極培育設計產業和電子商務為新的增長極,突出軍民融合特色。已經“6歲”的壹進制正是園區內一傢典型的“民參軍”企業。

????南京擁有多所軍事院校、一大批知名軍工企業。通過推動其與當地的電子信息、船舶海工、衛星通信等產業相結合,南京正全力爭創國傢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借力“軍民融合”機遇,南京正積極佈局,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探索打造科創新優勢。

????專利產品“首購首用”壹進制走上“民參軍”之路

????“神威·太湖之光”是目前全球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營業用抽油煙機,在國傢科技部863計劃的支持下研制,其搭載的申威CPU由中國自主研發。“從2014年起,我們與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上海高性能集成電路設計中心、蘇州索力達達成戰略合作,基於申威平臺進行深度開發。”壹進制營銷中心副總裁孟劉翔說,上述成果離不開園區及當地政府的支持。

????壹進制由2011年入選南京市首批科技創業傢的張有成創辦,開發有“黑方”“秒匣”等數據存儲產品等。然而,彼時國內類似產品基本被美國企業壟斷,壹進制產品雖然性能不差,但沒有品牌知名度,幾乎沒有單位願意采購。

????不過這種困頓並未持續太久,為推進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南京從2012年起試水對企業專利產品“首購首用”。2013年,《關於推進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允許和鼓勵以定制的方式對一定范圍內的專利高新技術產品首購首用,並建立‘首購首用’風險補償機制”被寫入意見。

????2013年1月,來自當地一個政府部門的一張96萬元的訂單,成功打開瞭壹進制的困頓局面。此後,外地的訂單紛至沓來。在此後短短6年間,壹進制通過瞭國傢信息安全產品3C認證、國傢保密局涉密產品認證、軍用信息安全產品軍B級認證和公安部信息系統安全專用產品認證,發展成為一傢典型的“民參軍”企業。

????攜手行業龍頭發力科技創新示范基地

????“這種快速成長,離不開地方政府的產業導向和扶持,這也正是當初我們選擇落戶於此的重要原因。”孟劉翔說,在他印象中,園區內經常舉辦需求對接會。如在2017年9月8日,作為第十三屆中國(南京)國際軟件產品和信息服務交易博覽會的重要專場活動之一,由秦淮區政府主辦,白下高新區、秦淮區經信局承辦的大數據的融合與創新高峰論壇舉行。論壇上,紫光西部數據與壹進制簽約合作意向書,商定共同推進在數據庫性能加速、大數據管理、數據備災、視頻監控等領域的創新發展,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在資源整合產業帶動上的優勢。

????白下高新區及其所在的秦淮區發揮瞭很強的政策導向作用。秦淮區內擁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解放軍理工大學等13所大專院校,以及28所、55所等37傢科研機構。位於秦淮區東部的白下高新區是南京主城區內唯一的省級開發區,正在打造融高科技研發、科技企業孵化培育、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軍民兩用功能為一體的科技創新示范基地。

????在過去的一年裡,通過整合拓展發展空間、打造創新載體、推動政研校企融合等努力,該園區的產業集聚效應正進一步凸顯。目前園區累計建成載體近81萬平方米、在建載體近120萬平方米。清華紫光、傑邁視訊、萊斯信息、江蘇省交通規劃設計院等700餘傢高新技術企業集結於此,一大批科技創業傢集聚,小小2.14平方公裡的園區,引進瞭南京“321”人才項目139個,集聚院士、國傢“千人計劃”專傢11人,培養江蘇省“雙創”人才8人、南京市科技創業傢7人。

????在“兩落地一融合”和“軍轉民、民參軍”探索中,白下高新區走出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子。




新浪新聞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註新浪新聞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E8E8E4CD3B5ED8C3
arrow
arrow

    fpr191vd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